My career journey
創新研究的探索之旅- 王憶卿 講座教授 (Yi-Ching Wang, PhD)
我從事癌症分子致癌機轉研究,回想起接觸這個領域的機緣,要感謝我的啟蒙老師:陳嘉芬教授(文化大學生科系),啟發了我對分子生物學的興趣,並鼓勵我出國深造,跟著恩師Prof. Veronica Maher(Genetics program,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)進入癌症生物學的領域。
爾後1995年受到私立中山醫學大學的青睞,進入了教學研究的領域,歷經1999到2006年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教,到2006年於成功大學醫學院持續研究生涯。還記得剛剛開始成為independent PI,在思考研究方向時,由於在台灣不論男女,死亡率最高的都是肺癌,因此我決定從事肺癌研究。那時大部分癌症研究都以細胞實驗為主,很少人進行轉譯臨床研究,於是我開始與台中榮總、台北榮總、成大醫院的胸腔內科、胸腔外科、血液腫瘤科、胃腸科、病理部醫師合作,以病人檢體樣本進行癌症相關基因分析,從最早台中榮總肺癌病人樣本,做出抑癌基因p53定序圖譜,發現東方人的肺癌,基因突變位置與種類和西方人不一樣,我的這篇論文於1998年登上《Cancer Research》。進入師大生科所後持續的進行肺癌轉譯醫學研究,我的二篇生涯論文也登上重要的國際期刊:2003年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》及2005年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》,於是在2004年拿到第一個國科會研究傑出獎。轉任成大醫學院後,在這以研究為主的優良環境中,於2010年我的另一篇生涯論文登上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》國際期刊的封面論文(圖一),我也於2011年拿到第二個國科會研究傑出獎。在成大醫學院與醫院的同仁相挺下,我領導了成大食道癌轉譯醫學研究團隊,本團隊也確認 Rab37蛋白 (囊泡運輸的關鍵調節因子) 透過胞外運輸抑癌蛋白,進而阻止肺癌細胞轉移,此結果揭開了囊泡傳輸系統異常導致癌轉移新機制,並可用於癌症病人的預後診斷,於2014年發表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》,並於2015年第三度獲得傑出研究獎的肯定。也幸運的於2017獲得「第27屆王民寧獎」基礎醫學傑出貢獻獎,2018獲頒「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」榮譽學者教授(圖二)。
圖一、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0 論文記者發表會 (左起:許瀚水醫師、林嬪嬪教授、我、林若凱教授、謝翊萱同學)
圖二、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頒獎典禮 (左起:蘇慧貞校長、我、鄭崇華創辦人)
在最開始研究階段,常因在領域中尚無既有成果而被拒絕,直到後來與認真努力的學生和志同道合的同儕/醫師們,努力發表 high impact factor 的國際期刊論文,到後來得到國科會/科技部三次傑出研究獎。現在回想起來,自己這26年的研究主題,從Cancer Genetics 轉至Cancer Epigenetics,順勢探討Transcriptional Deregulation in Cancer,到現在於自己研究室辛苦建立的基因體資料庫挑到的新穎基因,轉而研究Vesicle Trafficking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,由於每一階段所探討的研究主題為原來實驗室所不熟悉的領域,從剛開始轉換主題的思考、文獻的閱讀、研究方向的摸索,乃至於實驗平台的建立、失敗、再修正,雖然歷程艱辛,但真心感受到創新課題的探索到成果的產出,是一個酸甜苦辣又引人入勝的過程!
值得一提的是,2015年3月被推舉為台灣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長,主辦第32屆生物醫學聯合年會、兩次海峽二岸生物化學聯合年會,並參與許多國際&亞太地區生化研討會籌備會議(圖三)。藉由舉辦學術研討會議,期望能促進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各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同學彼此交流,使資深學者能傳遞珍貴的研究經驗,讓年輕學子與學者有更多的動力來參與研究,共同提升台灣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的學術水準,這也是一個可同時服務研究社群,並能拓展學術領域的難得經驗。
圖三、第32屆生物醫學聯合年會
我特別感謝與我一起閱讀文獻、討論研究方向、參與實驗與數據分析的學生們!許多學生取得學位後,仍繼續的在研究這條路與我共同打拼,甚至成為我的合作伙伴(圖四)。家人的全力支持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,丈夫(夏正宗)的體諒及狗兒女(Taffy & Gail)的貼心陪伴,才能有目前的些許成績。對於與我進行臨床基礎合作十幾年的陳志毅醫師(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)、許瀚水醫師(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)、賴吾為醫師(成大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)、蘇五洲醫師(成大學附設醫院腫瘤科主任)、沈延盛醫師(成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兼醫學院院長),提供癌細胞模式研究的楊泮池醫師(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)的協助表達感謝!並對提供檢體的癌症患者致上最高的敬意!我們希望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學習,並對台灣地區癌症的成因、預防、預後有所貢獻。
圖四、我的圓夢團隊~學生們~
對於有心以研究為生涯目標的學者,我希望藉由我的分享「創新研究的探索之旅」,以積極、樂觀、細心的態度,進一步取得解決問題的技術,才會求得科學知識;這種研究態度,也應內化為生活的態度,與大家共勉之。